顾捏节
yihan-feng-yihan
如果有机会为某个专业群体做点事,有一份责任担当,那就好比入了间半木屋,当成自家营生。其实很简单,就是过好基本生活,上海话叫顾捏节,老家苏锡常一带的叫法也差不多。不管是普通话还是吴语,“日”(捏)字后面都有一个要轻声念出来的后缀,颇有味道。
顾捏节就是耕种和打理,尽量多做小事,如果遇到绕不过去的“大事”必须要做成,就是殚心竭虑也在所不惜。当下的风俗非常考验人,毕竟要跟着去卷。国内高校的外语专业天花板无非就是弄个所谓的“一级学科”标签,其实有了那些所谓的“指标”或“亮点”,真实的模样并无几许变化,也未必会给这屋檐下的人带来多少福祉。好在那些年除了每天应对事务,也能偷得半日之闲,为外语楼公共空间做些义务设计和策划,算是一种爱好。在花园里打理的那片藤罗和石板小径永远是怡养人的,还有那些香槟色史丹利橱窗、暗花纹曲美会议桌椅、洁白宜家沙发、胡桃木百叶窗,装点在楼里的公共空间……,这种小格调很适合屋檐下的人聚在一起。就着那一个个适意的小空间,真巴不得天天张罗小沙龙,但在常人眼里,作兴是些鸡毛小事而已。
当年有位新同事曾开玩笑说,她是因为喜欢学院网站主页和院徽院训的风格,才义无反顾投奔了过来。我自然欣赏这个说法,毕竟那也是我的小创意和小设计,但我更在意这位青年学者或许从中感觉到了什么,也算投了她的几份顾捏节的宁静吧。
美国小说家戴维·福斯特·华莱士曾讲过一个关于鱼的对话的故事,清晨老鱼问两个小鱼早上好:孩子们,这水怎么样? 小鱼很茫然,“水”是个什么鬼呢?其实对你我“鱼们”而言,这也会是个很奇怪的问题,因为终日无意识游荡在“水“里,对内卷的惯性已浑然不觉,也从没想过什么是过小日子。
我有时在替那些厌“卷”的青年学者想,其实日子可以过得再静些,别总是不得清醒和安生。
202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