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创作的伪翻译属性
Innovation in Translation and Psedotranslation
封一函
原载于《中国翻译》
再创论所提倡的不是名为翻译实为原创,而是追求一种所谓理想的翻译境界。而伪翻译本质上是在向目的语文化输出新要素的过程中以翻译为伪装的一种创造行为。本论文引进吉迪恩· 图里(Gideon Toury)提出的伪翻译概念,并对此加以引申和重新阐释,认为要结束对再创作的质疑的有效策略是把它视为可接受的、具有伪翻译倾向的翻译文类。
The theory of innovation in translation advocates the type of “genuine” translation as an ideal target-language text, while the notion of pseudotranslation is used by Gideon Toury to refer to a literary text disguised as translation which introduces new and even alien cultural elements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By extending and re-interpreting the idea of psedotranslat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we should put aside this particular argument concerning innovation in translation and attempt to agree that it is a type of genre which possesses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of psedotranslation.
关键词:再创论 翻译文类 伪翻译
key words:
innovation in translation; transaltional genre; psedotranslation
----------------------------------------------------------------------------------------------------
片段选登
传统意义上的伪翻译的概念在当今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存在意义了。正如图里所指出的, 随着这个世界已迅速变成了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无边境世界理论中的“地球村”,特别是由于版权法的严格实施,伪翻译在某个文化中并不被视为某种文类,或者说伪翻译已不复存在。但是,这个旧时的概念却可以被重新激活,并赋予其新的含义。在后现代的语境下,我们已经很难再对巴特(Roland Barthes)关于作者已经死了的说法提出有力的反驳,从而使译文获得了与原文同等的地位,但这只是哲学层面的理解。而再创式翻译却是以超出翻译,甚至摆脱翻译为目标的。如果还要以翻译的名义在目的语文化中出现,那就可能是具有伪翻译倾向和初显伪翻译特征的“翻译”。
根据巴特的观点,文本是各种文化要素的合成,作者的任务就是进行混合, 把一种“引文”(quotation)与另一种“引文”放在一起。作者把思想变成文字的过程在巴特看来实际上就是作者让自己已接融过的文本中的片断和回声在自己的作品中显现出来。同样道理,再创式翻译也经历同样的过程,本质上是和写作一样的。对这一点再强调也不为过。正如巴斯奈特所说:“我们自认为很清楚什么是翻译。在我们看来,翻译是跨越二元分界线的一种操作行为。于是总会把自己纠缠于诸如原创性和真实性等问题,纠缠于权力和著作权、主宰和依附等问题。但我们是否确定我们了解什么是翻译了呢?被我们称作是翻译的文本是否总是同一类文本呢?”(Bassnett, 27) 源语文本“来世”的面目各异,这就已经意味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于是就有了竞争。这时我们再回过来理解巴斯奈特所提出的“翻译不是翻译”,就有了新的认识。当然,我们必须看到,虽然传统的翻译理论观照下的再创式翻译和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所提倡的异化翻译,它们都强调译者的身份,但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前者带有很强的主观介入意识或作者身份的替代意识,而后者更强调译者对差异的保护意识和译者的责任感,这种意识是解构主义哲学落实到翻译实践层面的“副产品”。我们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把现代版的伪翻译归属于一种独特的翻译文类,就是要培育一种对再创作,甚至是过度的再创作的宽容的批评态度,维护译者创作“冲动”和创作欲望的合法性,并且为“不是翻译的翻译”这种独特的翻译文类和带有伪翻译倾向的个别“症状”提供一定的生存空间。